廉政建设

廉政建设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廉政建设 > 正文

永不卷刃的尖刀

发布日期:2013-09-22 浏览量:

永不卷刃的尖刀

——记武警安阳市支队二中队

如果把艰苦的黄河故道腹地比作砺石,那么,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安阳市支队二中队,就是一把天天砥砺、永不卷刃的尖刀。他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建队育人,连续19年被评为“标兵中队”,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、二等功5次、三等功14次。

最眷恋的地方

二中队营区一年四季沙尘漫天。营房原本是个废旧仓库,窗户糊油布,睡觉打地铺,46间房有43间漏雨。因此,安阳支队曾流传过一段顺口溜:“二中队,二中队,战士去了是遭罪,干部去了是发配。”

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……”中队党支部把艰苦条件看成建设过硬队伍的极佳环境,叫响“一颗红心两只手,艰苦奋斗样样有”的口号。他们不等不靠,带领官兵拉围墙、修营院、种树苗、垒锅台……没有球场,党员带头跑到3公里外一处废弃的砖窑捡砖头,建起篮球场;没钱买书,官兵闲暇时就到附近的槐林摘槐花卖钱,建起图书室。他们硬是白手起家,站稳了脚,扎下了根。

荒滩上建起的美好营区,让官兵看到了奋斗的力量。2006年,从指挥学院毕业的温新峰,主动提出再回二中队当排长。他说: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在二中队,更有利于打磨自己。”1年后,因为工作成绩突出,温新峰被调到支队机关,成为一名优秀参谋。

而今,二中队成了支队名副其实的“教育基地”“成长基地”。新兵袁超怕苦怕累,在新训队3次写退伍申请,闹着要离开部队。分到二中队后,他走进中队荣誉室,看到艰苦创业的光荣队史,看到琳琅满目的锦旗奖牌,从中找到了催人奋进的目标。从此,袁超像换了一个人,工作训练处处争先,还当上了中队的学习标兵。

据介绍,自中队组建以来,从没有一名干部闹转业。10年来,中队退伍老兵291人,有120人带着妻儿来中队寻过“根”;还有6人在结婚前带着新娘赶到中队拍摄结婚纪念照,把最幸福的时刻,定格在他们最眷恋的地方。

百块“金牌”见证奇迹

甘于艰苦,乐于奋斗,是二中队官兵群像的底色。二中队支部“一班人”始终按照战时标准抓管理、促养成,中队多年来地上没有一点痰迹,铺上没有一丝褶皱,窗户定时开关、方向始终一致。去年2月,一位将军到中队视察,连连称赞:“这个中队有内涵!”

有对手,就战胜他;没有对手,就和自己叫板。这已成为二中队官兵的秉性。一次总队选拔特战队员,中队两名战士前去考核,以微弱差距无缘特战队。俩人没有气馁:“没能参加特战集训,我们就按他们的标准自己练!”回中队后,他们从驻地修理厂借来废旧轮胎,又从木器厂借来一段5米长的圆木,按照特战队员训练大纲标准练体能,延续自己的“勇士”之梦。

今年2月的一个深夜,省监狱局突访他们守卫的监狱,紧急拉响警报,中队干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,组织部队按照应急预案快速出动、摆兵布阵,“逃犯”被迅速控制,受到上级通报表扬。近年来,他们抓获钻下水道、挖墙爬房等多名企图越狱的罪犯,连年被总队评为“执勤一级中队”,连续33年执勤无事故。中队荣誉室陈列的100多块“金牌”,见证着很多令人骄傲的奇迹。

没有无用的兵

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,磨砺了二中队官兵坚韧不拔、一往无前的品质,帮助他们一次次取得胜利,赢得掌声。

随州籍战士黄振宙的哥哥黄振超,当兵也在二中队,入伍第二年就凭着过硬的军政素质考上警校,成为中队战士争相学习的榜样。黄振宙追寻哥哥的足迹,主动要求来到二中队接受“打磨”,接好哥哥的“接力棒”。如今,黄振宙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警官。

原炊事班长魏杰政在中队时蹬着三轮车买菜,退役后蹬着三轮车卖机械零件,曾被50多家合作者拒之门外,连续6个月几乎没有收入。凭着在中队养成的艰苦奋斗素质,他闯荡10年,成长为资产过千万的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。

战士韩强进入人社局工作后,对新的岗位一无所知。他从最基础的工作扎扎实实学起,当年就因业务出色被评为人社系统先进个人。

经过艰苦历练的品格,到哪里都是最好的通行证。一次老兵临退伍时,安阳钢铁公司的一个经理上门来招聘。看着一个个干练的小伙子,他当场拍板决定:“只要是二中队的兵,有多少我就要多少!”

据统计,十多年来,二中队有3名优秀士兵被保送入学,7名战士考上警校,11人被总部、总队表彰为优秀带兵干部、优秀班长。熟悉这个英雄群体的人都说:“在二中队,没有无用的兵,人人都能当标兵!”

短评

一提“艰苦奋斗”,有些人就面有惧色,唯恐躲之不及;而武警安阳市支队二中队官兵则大不同。他们将之视为“玉汝于成”的绝佳条件,眷恋于斯,成长于斯,甘于艰苦,乐于奋斗,从而顺理成章地建成铁的中队,成就美好人生。二中队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,艰苦奋斗,“到哪里都是最好的通行证”;实现强国梦强军梦,必须高扬艰苦奋斗这面旗帜。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6号 

邮编:430065

电话:68891328,68890020

湖北中医药大学版权所有      鄂ICP备 05003320号-1